农家小福宝,有田有空间_097洪灾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097洪灾 (第2/3页)

都无妨。

    有凤不言出资,加上他随行的十来个人都是身强力壮的1把好手,以及城中壮汉出手相助,大家风雨同舟,守望相助,在细雨飘摇的天气里,忙活了整整1天,成功将决堤的堤坝给补上了。

    窟窿虽然补上了,但前面冲出来的洪水,已经殃及了不少百姓。

    尤其是住在护城河附近的城郊人家,首受其害。

    甚至有的人家的小院,都被洪水完全给淹没了。

    连人带牲畜的,都被水冲得老远。

    好在解救及时,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。

    但是庄稼和牲畜却是淹死了不少。

    那些小鸡小鸭等家禽,更是1只只漂浮在水面上,尸体被水泡得发胀。

    城外到处嘤嘤呜呜的1片,好不凄惨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城内受灾情况就好了很多。

    那水位最高到小腿处,最浅不过堪堪没过脚掌,并不影响人们的生活。

    城郊的人们都往城内迁移,而自诩高贵的城里人,对此嫌弃不已,觉得那些难民来这繁华地段,简直是侮辱了他们。

    不过这些异议在凤不言的镇压之下,都弱了下来。

    那些难民也被安排在城内各个客栈中,有了落脚地。

    雨虽然停了,但水还没完全排空,这依旧是个浩大的工程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凤不言也沿着堤坝巡视了1圈,他担忧长堤的其他地方也有不足之处,还是得全部巡查1番才能安心。

    齐知府自然是伴着凤不言1起巡查堤坝。

    林糯糯闲来无事,也跟在他们旁边,听了1耳朵的干货。

    根据齐知府所言,他们防洪灾,主要是用3种办法。

    其1便是拦,即拦障之法,这是用修筑堤堰的方式阻障洪水,使得外部的洪水不致冲击城关,以此来保护城池的安全。

    光修堤坝还不行,还得以植柳固堤。

    柳树的耐水性极强,而且容易存活,根系盘根错节,十分发达,这对于堤堰的巩固极为有利。

    除了柳树,他们还用石头,或者利用堤堰的形状和选址来提高堤堰的防洪能力。

    听齐知府说得头头是道,林糯糯也想起了1首古诗——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

    哦,这是说的杨树,不过也差不多。

    林糯糯摸了摸后脑勺,嘿嘿1笑。

    她总觉得从前自己背过的诗句里,有许多诗词里都出现了“柳堤”这个词语,如今听了齐知府这话,她才明白,怪不得柳与堤坝常常1起出现,这是因为柳树能固堤。

    林糯糯从前只以为在水边种柳树是因为好看,没想到还有这等学问在其中。

    今日倒是涨了见识了。

    齐知府说得认真,林糯糯也听得仔细。

    除了这拦障之法,防洪的第2种方法,便是疏,即疏导之法。

    疏导之法和拦障之法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所谓疏导之法,是通过在城亘根部开凿水口,在城外疏浚城壕或者新凿运河等手段,将洪水加以引导,使其远离城区或者远离百姓居住之地。

    而在疏导之法中,疏导护城河是最常见的措施,这种方法可以加速水的流动,不至于让洪水淹没城池,进而泛滥成灾。

    除了疏导护城河,1部分城池的官员还通过开凿水口来减少城内积水之患,甚至还有的城池通过新凿河渠,以引流的形式避洪。

    但更多时候,他们并非单独利用某种疏导之法,而是将这几种方法配合使用。

    林糯糯如今所见的护城河就是这种情形。

    虽然修筑了堤坝,也疏通了护城河,可还是防不胜防的,在连日暴雨中决了堤。

    不过千防万防,也抵不过天灾。

    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。

    据齐知府所说,他们这城已经几十年没下过这么久的暴雨了。

    往年虽然也下大暴雨,但并不是连续下了3天3夜,顶多下个1两天就停了下来,并不会发生洪灾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今年出此变故,确实是因为不可避免的天灾。

    齐知府说到这,又是1番请罪。

    虽然天灾不可控,但人事这块上,他们也没有做到极致,否则很可能就不会出现如今的情况了。

    林糯糯听得直着急,别整这些拈酸迂腐的话了,打这些没用的官腔了,赶紧说第3种防洪办法,她还等着听呢!

    1

    林糯糯直接听入迷了。

    好在齐知府叭叭了1会,见凤不言不为所动,便又继续侃了起来。

    防洪第3法,便是蓄,即蓄积之法。

    这种方法是利用城内天然洼地或人工开凿的陂池,以此停蓄雨水,使其不泛滥成灾,这也是他们所用的1种重要的防洪措施。

    林糯糯听得连连点头,怪不得城的东部有1个水体面积颇为可观的东湖。

    虽说这东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灾问题,但这大面积的天然洼地,对于积蓄雨水、洪水却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    除了天然洼地,她在城中好像还见到人们还挖了蓄水空地,如此1来,每逢下雨或发生洪灾时,雨水或洪水就会大量汇集于此,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蓄积雨水和防洪的作用。

    聊胜于无。

 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