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264 孤勇者 (二合一) (第2/3页)
。” 高谷此时站了出来帮沈忆宸说话。 今日沈忆宸的表现,可谓是再次验证了杨元辅与自己的判断,那便是此子不惧权势大流,始终心怀家国天下。 否则万万不会站出来,为远在千里之外的福建矿工百姓发声。 就算没有杨元辅的临终所托,沈忆宸一路来的言行举止,也得到了高谷的认同。 入阁拜相这条青云之路,高谷会竭尽自己所能为沈忆宸铺平! “臣赞同高中堂所言,如今国库空虚不宜再动兵戈,首恶当诛,随从者招安,裹挟者赦免。不仅能让福建免受战火涂炭,还能彰显陛下仁义圣明!” 户部尚书王佐本就不建议征讨,这下有人站出来当了出头鸟,他自然赶紧跟上附议。 要知道他这个户部尚书可是有苦说不出,仁宣两朝安安稳稳的,到了正统朝几乎年年征战不断,一想到军费支出王佐就头皮发麻。 西南、东南为何会叛乱,王佐可谓是心知肚明,还不是加税导致的? 如果调遣大军征讨,那就得继续摊派军费,真就是做到了传说中的“取之於民,用之於民”。 这种做法,王佐自己都觉得可笑。 “说的轻松,沈侍读学士又如何能保证平叛只诛首恶,随从者愿意招安,裹挟者纷纷散去?” 邝埜同样是位直臣,哪怕正统十四年王振权势到达了巅峰时刻,他依旧敢上疏谏言。 当然,直臣不代表没有私心,除了上一任兵部尚书徐曦x无大志,屈服於王振y威。 更上一任的兵部尚书,可是大名鼎鼎的靖远伯王骥! 他凭藉着征讨麓川的赫赫战功,开创了大明文臣掌武事封爵的先例,後来者岂能没有效仿之心? 西南瑶民、苗民等土司起义,对於大明来说早已司空见惯,哪年老老实实不闹事,才是稀奇的事情,想要拿他们来立功远远不够。 东南平叛,便能在自己的军功章上,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! 明朝不仅仅是勳戚好战,正统朝时期的兵部同样好战。 不过邝埜反驳沈忆宸,不仅仅是为了建功立业的私心,更多还是在於他觉得想法过於天真。 徵调大军前往只诛首恶,军费该花的还是花了,这种进言毫无意义。可如果不派大军前往福建征讨,单凭藉一省军力首恶岂会愿意束手就擒? 对方不投降,不招安,沈忆宸拿什麽去彰显陛下仁义,靠三寸不烂之舌吗? 古有赵括纸上谈兵,今有沈忆宸异想天开,武将勳戚子弟没经历过战事,果然还是不行! “臣……” 就在沈忆宸准备据理力争的时候,最前方一名高大的身影出列站在殿中,向着皇帝禀告道。 “陛下,既然沈侍读学士认为可行,不如让他提督福建布政司兵马进行平叛。” “成则立功,败则问罪!” 说这句话的人不是别人,正是成国公朱勇。 此言一出,参与朝议的群臣都把目光放在了他身上,脸上神情迥异。 沈忆宸可是不久前才被皇帝钦点为经筵讲师,这都还没有走马上任,就出镇地方平叛,岂不是让帝师头衔成为虚名? 更为离谱的是,福建参议竺渊已经用X命表明了,福建乱民大势已成,单单靠着一省兵马很难做到彻底围剿。 就算不派出朝廷大军,好歹为了防止贼子流窜,怎麽也得提督闽浙赣三省兵马才行。 成国公,到底是对自己这个儿子自信,还是推向“火坑”? 别说是群臣看不懂朱勇的言语,就连皇帝朱祁镇都大感意外。 他用着质疑的语气说道:“成国公,从福建布政使奏章来看,此地乱臣贼子已成大势,并且还有联合浙江、江西乱民的趋势。” “沈卿虽有治水政绩,但兵戈战事完全不同,依朕看还是算了吧。” 文治跟武功可是两码事,更别说沈忆宸弱冠之年完全没有接触过军事,让他提督一省军务去征讨乱民,朱祁镇感觉心里面没底。 成国公大公无私JiNg神值得赞赏,不过沈忆宸毕竟是自己未来的GU肱之臣,朱祁镇没打算真让他去背这个锅问罪。 “陛下,可还记得宣德五年庚戌科状元林震?” 林震? 突然听见成国公提起这个名字,朱祁镇感到有些意外,这跟林震又有何关系? “朕还有印象。” 林震早在正统四年便辞官回乡,那时候的朱祁镇还是一个懵懂少年。 不过对方毕竟是状元及第,三年才出一个,再怎麽低调淡薄名望,皇帝想要不知道名字都很难,朱祁镇同样还有着依稀记忆。 “林状元是福建人,致仕之後便回乡重修学g0ng,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,故而闽地声望奇高。” “这与福建暴乱有何关系?” 朱祁镇还是不明白朱勇想要表达什麽,总不会想着让林震出山,感化乱臣贼子吧? “回禀陛下,当初在应天府时,沈侍读学士曾拜林状元为业师。想要事倍功半的平定叛乱,最好的方法便是刚柔并济,利用闽地德高望重之辈对贼子进行招安!” “沈侍读学士,乃不二人选!” 沈忆宸曾拜林震为业师的消息,应天府几乎是广为人知,但在顺天府就知之甚少了。 毕竟沈忆宸不是什麽张扬的人,再加上林震应天府讲学完毕後,便回到了福建长泰县的老家,从此深居简出被朝廷中人给逐渐淡忘。 朱祁镇身为皇帝,更不会没事关注底下哪名臣子的业师是谁,所以从成国公朱勇嘴中听到还有这层渊源,有些颇为意外。 1 “臣附议成国公所言!” 还没等朱祁镇做出决断,新任工部侍郎石璞就首先表达了赞同态度。 王公公对於沈忆宸最大的忌惮,在於他愈发的亲近皇帝,等到彻底坐稳了帝王师的位置,很难保证不会成为下一个“三杨”,乃至超越“三杨”。 当年在太皇太后跟“三杨”面前做小伏低的日子,王振可是过够了,他无时无刻想着让沈忆宸远离皇帝。 现在成国公朱勇主动提出,让沈忆宸提督福建平叛,简直就是天赐良机。 若是此事成功,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