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481 九边危机 (第1/3页)
看着御案上这两堆奏章,景泰帝朱祁钰脸上充斥着自嘲苦笑道:“满朝文武把沈忆宸视为乱臣贼子,宗室藩王却把朕视为乱臣贼子。” “成敬,你说这算不算朕自食恶果?” “奴婢不敢妄言,却能理解陛下不得不这麽做。” 成敬躬身回了这麽一句,心中却是有些唏嘘不已,人在朝堂便身不由已。 沈忆宸如此,朱祁钰同样如此。 “那面对这些藩王宗室上表,朕又该怎麽做?” “奴婢一介宦官,哪知这些家国大事,想必要是沈阁老在这里,会给陛下一个答案吧。” 如果说沈忆宸跟朱祁钰之间,还存在着“相权”跟皇权的冲突,那麽他跟成敬之间就没有任何利益冲突,对方能更为公正客观的看待。 夺门之变结束後,成敬的眼中沈忆宸就是能力挽狂澜的国之栋梁,皇帝这种事情与其来问自己,不如从能臣身上找寻答案。 “宣陈循来御书房议事。” 成敬的话语算是给了朱祁钰提醒,这种事情确实需要召朝中大臣前来商议,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内阁首辅陈循。 夺门之变的对於朝堂的影响是深远的,很多之前对於二帝相争,抱着作壁上观心态的大臣,在太上皇一脉势力彻底倒台後,立马就做出来投靠景泰帝朱祁钰的选择,其中陈循就是速度最快的。 加之景泰帝朱祁钰,同样很需要在朝中建立起根基,双方简直一拍即合,很快陈循就有了皇帝心腹的身份。 “是,陛下。” 成敬退出御书房,招呼着一个小太监去文渊阁把陈循给叫来,两座g0ng殿相隔的距离并不远,很快陈循便现身御书房内。 “臣,见过陛下。” “元辅不必多礼。” 朱祁钰虚抬一手後,便指向御案上的奏章说道:“这些是宗室藩王的上表,想必陈元辅已经看过了吧?” 除非是地方密奏,否则哪怕宗室藩王的上疏,一律要经过通政司呈交到内阁以揭帖的形式抄送一份,让阁臣预先了解其内容後,做出票拟再送至到皇帝的御案上。 诸如襄王朱瞻墡这样指着皇帝鼻子开骂的上表,就是故意让文武百官跟天下宗亲知道的,怎麽可能用密奏的形式,内阁首辅陈循自然是知道。 “臣,知晓。” “那元辅认为朕应该如何回应?” 皇帝宣召御书房,陈循就知道没好事,果然难题还是送到了自己面前。 “太宗规定诸藩,分封而不锡土,列爵而不临民,食禄而不治事。如果克扣俸禄对於宗室而言生活难以为继,更会有损陛下的仁德友Ai形象,引发诸藩属国震荡。” “臣认为应尽快发放宗室俸禄,消除诸藩亲王怨言,稳固朝野局势。” 有明一朝对於宗室藩王,确实在执行着养猪的政策,不过整个过程却是循序渐进的。至少在正统、景泰朝时期,大明的一字王,b如襄王、秦王、庆王、晋王这种,依旧保持着相当数量的王府护卫。 乃至於到了明武宗正德朝时期,宁王朱宸濠整出来的“宁王之乱”,到最後还能拉出来了四五万兵马,给了擒贼平乱的王守仁一个文官掌武事封爵的殊荣。 虽然单一藩王Za0F那点兵马着实不够看,y拉出来也是一群乌合之众,地方官府卫所兵说不定就能平叛。但景泰帝朱祁钰本身就得位不正,加之这麽多宗室藩王集T上表抗议,没处理好就很可能引发大乱。 建文帝朱允炆的事例,对於明朝上至皇帝下至官员,带来最为深刻的警醒便是无论多大优势,都存在着YG0u里翻船的风险,明英宗朱祁镇更是亲身用土木堡演示了一遍,必须防范於未然。 不过区区几十万两宗室俸禄罢了,陈循认为景泰帝完全没必要克扣,勒紧K腰带给了便是。 陈循的思维就属於典型的明朝文官,那便是高高在上久了,不肯俯首见苍生。压根意识不到沈忆宸为何要如此JiNg打细算,以至於把主意打到了宗室藩王的头上。 相b较陈循的“大度”,朱祁钰当初可是被粮食危机给Ga0的焦头烂额,现在南北两线战火再起,户部尚书金濂曾着重强调过,国库目前余粮最多维持半年。 半年之内如果结束不了战事,要麽遇到丰年税收大增得到上天眷顾,要麽就再度加税很有可能引发民乱,没有第三种选择。 几十万两折算成米粮接近两百万石,不是一个小数目。 “陈元辅,可如今国库空虚,发放宗室俸禄就有可能导致战线无以为继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” 对於景泰帝朱祁钰的犹豫,陈循早就有了预备方案,只见他拱手道:“臣在内阁见过沈中堂的预算,此次征讨兀良哈三卫的兵马,包括辽东军几乎达到了以往的双饷。” “重赏出勇夫的道理臣明白,可是就连宣大等地官兵未曾参与战事,沈中堂依旧向户部大司徒申请了粮饷发放,臣认为这点过犹不及!” “事情应有个轻重缓急,辽东战事军饷不能断,宣大至山海关等地加饷可以暂且拖一拖,先发放宗室俸禄安抚诸藩亲王,度过这段多事时期。” “待风波过去,南方的秋粮徵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