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_贤外助((含18万营养液加更)...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贤外助((含18万营养液加更)...) (第3/4页)

懂送来的名刺了。

    与姜沃的官职一般,人人都可称崔朝一声典客丞,但他名声在外,还是唤他崔郎的人多。

    崔朝接过来,一看到个‘姜’字,就觉得心头一跳:不会这么巧吧。

    另一个倒是瘦瘦小小的很机灵,学字比较快。

    于是眼巴巴望着自己的东家,等着他一个点头,他就去cao办此事。

    基本实现了衣食住行,买卖借贷,乃至文化娱乐产业,全部能从自家的产业里完成。

    她是真的好奇,便是崔朝有父母产业里留下,他家这一脉用了多年的可靠人,但他管着这么多铺子,既然要管的仔细,光查账就是很大的工作量啊,他难道每天熬夜看账目啊?

    1

    除了年节下,外邦首领入长安的其实不多。就算有,他也只负责带领下属的典客、宾仆迎接一下,然后设宴即可。

    米行这种买卖,只要能立起来,经营数年,有了固定的客源,在盛世的一般是很平稳的,算是稳定生财的铺面。

    “若有需要,只管从我这里取钱用。且太史丞不必只卡着自家账目上的钱用,我也颇有家资,若有所需,但凭取用。”

    大的米行,每日出入货量大质稳,且各种米面都有,当然相应的为了这份保障,价格会贵一些。同时,大的米行多走大宗买卖,供应大户人家,或是东西市其余的酒肆食肆,很少有陈米留下。

    不过,虽然没有标准的质检手段,但人们倒也知道些,吃陈米是有风险的。所以大米行为了自身的名声也为了怕人讹钱,都是从来不对外售卖陈米的。

    崔朝在朝中,总听大臣们山呼圣人,用无数华美的辞藻诉说忠心。

    直到看过夕阳,崔朝才回到后一进的东厢房里去——那被他用来做了书房。

    再问,才知道不是鸿胪寺的缘故,而是崔朝官职的缘故:鸿胪寺正卿直接掌管‘典客’‘司仪’两个署,其管事者为鸿胪寺丞。

    当然,如果哪个部门自己眼瘸看走了眼,找的商人破了产,那只好自认倒霉了,大家可能一年都没有公家饭吃,只好各自回去吃自己。

    好在不是有什么坏事,程掌柜眉飞色舞跟他说了一件好事。

    1

    原先做晋王时,李治就不曾出宫住在自己王府里,因此不太信任王府内属官推举上来的捉钱人。

    崔朝拿出了一份数额颇大的“借贷契”,上面写着崔朝欠姜沃万贯。

    正好她也懒得管这些——她的心思全放在太史局,剩下的时间学习她的权利指南还忙不过来呢。

    晋王见了爆炒的大火,还拉着他退后一步:“小心火星子跳到你的袍子上——那日我们吃的菜,都是李太史令亲手炒的。我可是看到,他衣服上多了两个小洞。”

    而崔朝在鸿胪寺的工作:负责定什么时候设宴,以及出席宴会展示美貌,然后平日美美摸鱼。

    据说当今圣人刚继位的时候,除了面对边患,大唐境内更是“霜旱为灾,米谷踊贵”,真是许多百姓都在饿肚子。然而圣人登基后,不过三年,就治理的境内清平,粮食丰熟,米价甚至能降到‘米斗三四钱’![1]

    就连朝廷署衙都是这样——比如各部的公厨,可不是每年吃多少钱,最后还能去民部报多少的账。

    “但怎么好空口无凭,就让太史丞将父母留下的产业直接过给我。因此我先立一张借贷契,写下欠款与太史丞。保人就是太子殿下。”

    姜沃懂了:她在太史局拼命背书、学卦象、数算,不停地卷工作。

    飘到了那个一口一口努力往下咽温吞吞饭菜的自己面前。

    1

    就算掌柜的不会故意害人,但在完全没有监管端的情况下,只怕也会出现松懈和懒怠。只有极少数‘圣贤之人’,才能在没有外力监管的情况下,自律如一。

    说着还特别贴心给了姜沃一份模版。

    壮丽的令人目眩神驰。

    姜沃见他来之前都写好了借贷契,甚至连太子这个保人都请完了,便知他不是客气话,而是真的想为自己分担这一块事务。

    李治很有钱,倒不是怕他们做生意给自己赔多少。

    姜沃不觉得,自家这个半大不小的米行,能请到这种‘圣贤’心性的掌柜的。

    因而出手米行的人不多,程掌柜遇到才会特别急切,就等着东家拍板。

    姜沃:??摸鱼啊!

    崔朝笑道:“我是想请姜太史丞将铺面都过户给我。这样我更好安排人,也省了我发现有掌柜伙计不老实,还不能即刻就处置了,耽搁要事。”

    崔朝忽然想起他出使西域时,沙漠中的夕阳。

    1

    反而是怕挣得太多——那些商人万一打着晋王的名义,在外头狠命捞钱,甚至做些灰色生意,到时候牵连了他的名声,才是大事。

    这会子是葡萄刚开始要冒串的时节,还看不出今年的葡萄会不会好。

    他主要是怕米行出现了什么进货时不谨,混入大量陈米,甚至腐米的质量问题。

    你们鸿胪寺怎么回事啊!

    “既如此,外头的事,就拜托崔郎了。”

    他一贯是个向前看的人,像他的父母一样,虽然他们陪伴他的时间短暂,但他们的乐观一直牢牢刻在崔朝脑海中——哪怕在病中,父母也从未颓丧过,一直努力服药,有精神能走动的时候,就带着他去看种在院中的花。

    米价是最实在的衡量百姓过日子的标准。

    “有一家中等儿的米行,说是要转卖呢!说是东家不想做了——这年头出手米行的可不多,据说是这月就要出手的,我这才着急给郎君送了两三回名刺,请您拿主意。”

    入口的买卖,最应谨慎。

    “我来替姜太史丞寻靠谱的掌柜打理铺子,平时也会时不时去铺面上查看账目与生意——你不必再cao心这些琐事,我每月会送成账过来——太子殿下的许多私产也都交给我一并管着,也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1

    “钱的事情,都交给我就好了。”

    每次做出一道菜肴,炒菜独有的香气和热气,都会熨过他的心,这热腾腾的浓香像是远远飘到了他的儿时。

    中小型米行,更多是面对小的商户和百姓日用。虽说米面品种不那么全,但价格也会稍微低一点点,而且有时会低价售卖陈米,穷苦人家很愿意买这种陈米。

    “你既不能出宫,只托了宦官们出去帮着巡看一二,拿了账簿回来……时日久了,只怕人心易变。便是这个老掌柜是可靠的,谁能保证下一个掌柜也是可靠的?”

    媚娘与她道:“米行,虽说挣钱,但最怕出事。”

    姜沃直接开写,边写边不由问:“鸿胪寺不忙吗?崔郎如何能管得了这么多产业?”

    万贯,已经超过了姜沃这几个铺面的市场价。

    果然,程掌柜喜滋滋说下去:“说来这米行,还跟宫里有关系呢,来历是清白的很。据在下打听着,是从前宫里的一位德仪女官被放出宫嫁人,置办下的一份产业,偏生后来夫妻俩都意外亡故了,又没有儿子——按咱们律法‘户绝财产,尽给在室女’,这米行就记在其女名下。”

    够不够吃的,是各署衙自己的事儿。

    而是年关一开始,民部就把一年供给公厨的银钱发下去:比如三省这种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