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2 (第1/2页)
赫阡新王登基年初,乱贼横行,邻国虎视眈眈,境内隐有逆反之意;新王率兵亲征平乱,一战震天下。待及弱冠之年,已成帝王之相,万乘之主,杀伐果断,才貌惊绝。其功绩于天下同辈之人,不可同日而语。 主角在成长的时候,他就已经是这天下风靡的人物,其人手腕风行雷厉,自然不是现在秦北煜所能及的。 尚有新王威严在此,什么乱贼余孽敢公然抢劫官船? 明眼人都不信的事儿,可当下却没有一人出声反驳,连曹青旭也默不作声。霁珩又盯了那公公好一会儿,这才注意到那公公着的是一身紫色圆领窄袖袍衫,想来在宫中地位不小。 只是迎接交涉一事从头到尾都是曹青旭在办,因此霁珩之前没留意过他。 霁珩心绪一转,道:“既这么的,公公赶紧带人去后仓清点贡品吧,我这边倒是无碍,若是贡品少了,各自都担待不起的。” 他心里清楚,凭他的身份别说降罪,就是这一干人那么跪着都折煞他了。他若此刻当真计较,怕是还没到晏京那头就把人得罪了。 见他识相,陈公公笑应下来,带着禁卫军起身往后仓去,留下部分人收拾船上的狼藉。 最后剩下曹青旭一人在原地,他起了身没走,反倒关心起霁珩:“船上有随行的太医,殿下的伤是否叫太医看看?”说着目光落在霁珩的脖子上,白皙的皮肤上多出来一道明显的红痕。 霁珩方才感觉喉间像是堵了块石头,吞咽都有点困难,可见那刺客下手不轻,砍不死他就打算勒死他。 ----- 江上残余的薄雾消散,空中传来两声鹰鸣,白色的矛隼就盘旋在上方。甲板上的危机与血腥都一并被吹散在风里。 阳光破了云层,照着正在航行的官船,也照着远在晏京皇宫的宏伟大殿。 主殿辉煌雅致,红墙琉璃瓦,竖在殿门前的两根柱上刻着两条盘绕的金龙,殿门上黑色金丝楠木匾额赫然写着“太晨殿”三个字。 太晨殿是百官晨朝的地方。其大殿规模属整个宫里最雄伟壮观,与正宫门过晋武门、乾安门三门连成一线。太晨殿包括前后两座大殿,设为外殿内殿,外殿接纳百官,为早朝所用;内殿用于早朝以外的商议,或政务批阅。 此刻,几位大臣正齐齐跪在内殿之中。 金龙宝座上的男子一袭金丝玄衣,许是晨朝之后还未来得及更衣,冠上的冕旒都不曾褪下,冕沿上十二旒轻摇曳,模糊了他的容颜。平静如水的目光下潜藏着犀利,丝毫不敛尊贵姿态,天威难测大抵不过如此。 六月与胡苍一战军饷告急,还是向坤州那边借的粮。 每次出征的军饷由国仓每年向西北西南各州征纳的粮草提供,户部都有预算,按理不会有太大的偏差。可是战后坤州呈上支出向朝廷要账,他们支助的粮草数量将近是这次国仓提供的大半。 后来战区流民涌入郑川、楚中,朝廷又出资供粮。最后这些粮到了底下竟多半是发了霉的,死了很多人,才终于瞒不住要上报。 陛下让刑部彻查此事至今未果。又逢今年秋收不景气,收成连往年一半都不及,导致粮、物价上涨,郑川的粮更是卖出了天价。 再有一月赫阡便要入冬了,郑川在晏京北上,几乎是每年雪灾多发的地方,到时不知要有多少百姓要遭殃。 眼下就是问责此事。 “孤再给你们半个月,查不出来你们提头来见。”他的语气分不清喜怒,却叫阶下那几人胆寒心惊。 待那几个臣子离开后,一身劲装的暗卫从外进来,单膝跪下行礼。 “回禀主子,如您所料,长公主派去劫船的队伍里混进了刺客。”说着那暗卫将手上的暗报递给旻言。 暗报中将官船行刺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,旻言略扫一眼--对方做的谨慎,这次刺杀安插两人,都死在船上。 他把暗报扔回去,问:“确定只有两个?” 苍枫垂头答:“是,都排查过了。”顿了顿又补充道:“那十二殿下……不会武功,易水见他快死了才出手的。” 旻言扬眉,也不知是意外不意外,挥了手让人继续追查刺客一事,倒只字不提那位质子。 ----- 劫船一事众人心有余悸,霁珩的厢房附近多了一队禁卫军巡查,送到厢房的食物都需经过验毒。 随行太医来开了药,还留下一瓶消痕的药膏。霁珩喝过药,嗓子总算顺畅些。 一得了空闲,许多事就往脑子里钻。霁珩想起那陈公公一番笃定的言辞,又想起曹青旭等人的态度。乱贼余孽劫船当然是明面上的说辞,无人敢质疑的原因只能是陈公公身后的人他们都得罪不起。 是谁?破坏合约对赫阡也没有好处,旻言没道理做这一出。在那深宫里的,能让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