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冰雪暴(上) (第2/6页)
菜汤。 刘博兼本还想说点什么,少年却没顾得上这么多——他一天没吃饭,眼睛都快饿得发绿了,接过托盘道了谢便开始狼吞虎咽起来。他吃得急,被噎得直打嗝,这幅样子把刘博兼逗乐了。来莫斯科的公费生,大多都是些学者、教授,养尊处优惯了,见了外国人的食物没一个不唉声叹气的——像少年这样不挑食的人,他是第一个见。 “小同志,”他笑着把自己那份也推了过去,“慢点吃,不够还有。你叫什么名字?是哪里人,多大了?” 伍秀泉放下碗,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,又红了脸。“……我叫伍秀泉,是湖北武昌人,”他低头,扯了扯自己打了补子的短大衣下摆,“今年十七。” “哦——那你和我幺弟年纪相仿,”刘博兼看到少年嘴角还沾着一圈红菜汤的印子,从西装口袋里摸出一张手帕,递给他,又指了指自己的嘴角,“独自出这样的远门,很不容易。” 伍秀泉耳朵通红地接过洗得干净的手帕。对面刘博兼的目光温润、明亮、充满希冀,并没有取笑他的意思,多少打消了这只离巢的稚鸟初到陌生国度时残存的不安。紧绷了一天的神经放松下来,于是,在散步回宿舍的路上,伍秀泉又与他聊起自己在武汉时与反动警察周旋,上街张贴标语、散发进步传单的事。 刘博兼弯着眼笑,一只手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看不出来——我们秀泉同志,小小年纪,有勇有谋啊!” 刘博兼恰比他高一个头,骨节分明的大手搭在他的肩膀上,宽厚而和缓。伍秀泉感觉自己的脸又开始烫起来了。 天色渐暗。沃尔洪卡大街上,下了班的人们排着令人沮丧的长队挤上电车,像鱼群一样沿着灰紫色的天际线远去;一些粗布衣服上沾满机油的工人正坐在沿路的石阶上醉醺醺地聊天,或者揣着他们的铁皮酒壶对路过的女人吹口哨。刘博兼轻轻扯了一下他的袖角,示意伍秀泉走得离自己更近些,让他们不至于被人群挤散。 刘博兼在聊他在比利时和巴黎时,在工厂里做工的经历:“旅法共产主义小组”,“占领里昂大学”,然后又聊二十五日起义。 他的语气清朗、沉稳而平和,而莫斯科的温度并没有升高。但伍秀泉站在一旁听着他的声音,感到有什么东西在胸腔中剧烈地鼓动起来——除了无产阶级思想、布尔什维克和改造满目疮痍的旧世界之外,一种少不更事的赤色脉搏,自他青涩的脸颊一路奔袭,直烧进年轻的心脏里。 2. 作为警卫员,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贴身保护首长的安全。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琐碎的日常任务,其中就包括照顾首长的饮食起居。 首长早年在苏联留学,新中国成立以后,又担任过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、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务,身上一直保持着许多像苏联人一样的旧习。他对苏联生产的某些物品也情有独钟,这种喜爱在我看来,有时候甚至到了难以理解的程度。 比如,首长钟爱一种老式的苏联洗衣皂。这种肥皂并不贵,一般的百货商店里也能买到,味道原始而朴实,褐色的皂砖有股淡淡的硫磺味。和现在时兴的香皂香味相比,它没有任何特别之处,但在我的印象里首长只用那一种。 首长在生活中并不讲究,吃住尤其朴素。但唯有在这种不太起眼的小事上,他的坚持格外固执。我也问过首长要不要换成别的,他总是笑着摇摇头,然后回答我:“用习惯了。” // 两个月一晃即过。北国的隆冬时节,除了更大更密的雪花和更深更厚的积雪,景致与初来之时并无太多区别;只是莫斯科河全结了冰,因此,每个周末,一艘巨大的破冰船都会从河道上驶过,在整座城市的云层下发出钢铁的嘶吼。 伍秀泉正是被破冰船的轰鸣声吵醒的。推开宿舍的窗台,白茫茫的沃尔洪卡大街上,清洁工正在给欧洲松的树干整齐划一地刷上灰浆,并一直延伸向远方的集体公寓和东正教教堂——少年想到,他的俄语教师伊万诺维奇在上周的课堂上曾隐晦地暗示他们“远离教堂”、“别惹麻烦”尽管他也曾是一名牧师,不由得像被烫伤一般收回了目光。 校舍对面是公园,中央立着伟大导师列宁的雕像,尽头则密密地种着一片乔木林。远眺了一阵,伍秀泉本打算去温习功课,但冬日的街心上却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刘博兼正穿过街道,不疾不徐地往公园里去。他心里一紧,没经过多少思考,便抓上大衣,飞快地跑下了楼。 “刘书记!” 走在前面的男人回头,“小伍?”他站定,脸上仍带着那种温和的笑,“今天休息?” 少年点点头,因为快跑而喘出的粗气在空中凝成一股白雾。刘博兼见状,抚上年轻人的后背,慢慢地顺:“别着急。” “书记,您怎么在这儿?”伍秀泉顺平了气,眨着眼问。 刘博兼没回答,只是敛了笑,抿了抿有些干裂的嘴唇。少年人这才注意到他布满血丝的双眼和发青的胡茬,怎么看都是一夜未眠的疲态。 皱眉思考片刻,年长者才轻道:“跟我来。” 他带着年轻人向公园深处走去。穿过乔木林有一片被烧焦的空地,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同期的中国同学,还有一两个会讲中文的苏联人。伍秀泉探头探脑,正想要张望一番,被刘博兼一把拉住,藏在一棵粗壮的椴树后面。他把食指按在嘴上,摆出一个安静的手势。 “难道不就是你们这些所谓的托派主张,要派红军正规军出兵德国么?”一个年轻的学生毫不客气地用手指着另一个人的脸。伍秀泉认识那个咄咄逼人的青年,是刚来不久的留学生,姓林,一位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。 “无稽之谈,”被骂的那个人年纪大些,带着厚重的眼镜,但语速很快,“我们确实曾经主张帮助德国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——但那主要是政治上的!德国人的社会民主党已经完蛋了,一团糟,”他胳膊上下晃动得很剧烈,“那时,我们德国的工人同胞,需要的是革命理论的支持,需要一个像我们布尔什维克人一样的革命党,或者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那样的领袖——” 另一个学生打断他,用词更尖锐,“但是,事实上,同志们,结果你们都见到了,德国人的十一月起义就是一场骗局。我们革命无产阶级的理想被出卖了,工人党勾结反对军队,把共产主义者和劳动人民的命出卖给了魏玛共和国。托洛茨基完全是错的。” “等着吧,”那个叫林寒的学生又开口,“托洛茨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。你们也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