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从LOGO到黑板 (第3/3页)
不适合”这一说,只有“能不能走下去”。也不是害怕被学生挑战,毕竟客户都Ga0定了,几个高中生又能折腾出什麽? 我唯一害怕的,是改变。 改变意味着走出舒适区,意味着面对未知,意味着我要成为一个我从未设想过的“自己”。但如果连尝试都不敢,那过去所有的坚持和倔强又有什麽意义? 那天夜里,我站在yAn台上点了一根烟,看着远处的天际线,心里莫名地轻松了一些。 人不能被吓Si。 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,不试试就逃跑,不是我的风格。 於是,我拿起手机,拨通了李然的号码。 “喂,考虑得怎麽样了?”他笑着问。 “我试试吧。” 就这样,我迈出了第一步,走向那个曾经让我憧憬、让我失望、让我害怕的地方——校园。 答应去试试後,我没有立刻联系学校,而是先在网上查了一下“砚石高中”的资料。 我向来习惯在做决定前掌握尽可能多的资讯——这是多年设计工作培养出来的职业习惯。每一次接手新专案,我都会先研究目标受众,分析竞品、市场趋势,再开始动手。这次换成了去当老师,逻辑也是一样的——先了解,才能决定要不要投入。 砚石高中的网站设计得很规整,首页大大的横幅挂着几张合影,全是学校师生在各种b赛中获奖的场景。红sE的横幅上印着几行字: “热烈祝贺我校学生在市级青少年美术大赛中勇夺一等奖!” “砚石高中跻身全市重点中学前十!” 点进“学校简介”那一栏,文字写得不多,但很有意思。 砚石高中,创办於上世纪八十年代,曾连续多年被评为重点高中,在市内享有较高声誉。然而,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优质生源的竞争,学校面临新的挑战,力求在学术成绩和特sE发展方面不断突破。 “面临新的挑战。” 这几个字让我停顿了一下。 我又点进了“校园新闻”栏目,翻了翻最近几个月的动态。大部分内容都是关於竞赛、学科竞赛获奖名单,还有一些关於学校管理的通告,b如: “进一步强化课堂纪律,提升学习氛围。” “关於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的调整安排。” “加强艺术特长生培养,提高竞赛竞争力。” 我的手指停留在最後一条上,眉头微微皱起。 “竞赛竞争力”这个词听上去就不像是单纯为了培养兴趣,而是为了某种成绩或者排名。再结合前面的内容,砚石高中大概是一个学业压力不小的学校,同时又要靠竞赛成绩来维持重点地位。 1 往下翻,我还看到了几篇关於学生管理的报导,b如“优秀学生表彰大会”,一长串名字,附带各自的竞赛成绩,还有几张他们站在台上领奖的照片。再往下,一条不起眼的帖子x1引了我的注意—— “砚石高中家长交流群”里,有人匿名抱怨: ?“孩子每天的课程安排太满了,连吃饭时间都很紧张。” ?“学校对纪律的要求太严了吧?迟到几分钟就记处分?” ?“听说美术特长生越来越重要了?是不是意味着以後会有更多特长生进入?” 这些零碎的资讯拼凑在一起,逐渐让我对砚石高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 这是一所站在“重点高中”边缘,拼命想要抓住这块金字招牌的学校。 成绩和竞赛是它维持声誉的关键,而在传统学科竞争激烈的情况下,美术、T育等特长生成了它提升名次的另一个途径。所以,他们急需一个能让学生在b赛里拿奖的美术老师,而不是一个真正去培养艺术创作兴趣的人。 我靠在椅背上,盯着电脑萤幕,心里有点不舒服。 如果他们要的只是一个能“提高竞赛竞争力”的工具人,我真的适合吗? 1 可转念一想,我又有点想笑。 这和设计行业有什麽区别?之前在公司,客户想要的也不是设计师的审美,而是能符合他们市场需求的“作品”。如果砚石高中想要的是“能出成绩的美术教育”,那对他们来说,我和过去的那些甲方设计师又有什麽区别? 或许,区别就在於我是否愿意接受。 我盯着网页上的砚石高中校徽,滑鼠悬停在右上角的关闭按钮。 然後,我缓缓收回手指。 算了,还是去看看吧。 反正,试试也不会Si。 写这一章的时候,我想起自己第一次接到教育相关工作的邀请,那种从设计转进校园的荒谬感……真的像在走错片场笑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