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尘 (第1/5页)
肖密x程远之 1.1w一发完?无法沉淀的伪乡土文学?攻身体不好但没什么大病?不算顺利但充满爱的人生 练文笔的一篇?写的烂通融一下诺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肖密从没觉得膝盖有这么重过。它们好像迫不及待要归属于土地,它们急得发抖、急得无力。他被膝盖重重地坠下去,灵魂却往上飘,连同他的生命一起,即将在落地的一瞬,轻如尘烟。 父亲仍站在他的面前。肖密长得比父亲高那么多,哪怕肖密低着头,余光也能瞥见父亲眉眼。父亲早被太阳榨干了水分,干瘪地弯着腰,人却是向上拔的,像他已经变形了的锄头一样。 “你在怕什么,小咪?”终于等到父亲开口。肖密略微抬眸,不敢站直身体,尽可能避免俯视的姿态。 “我…” 太难听了,嘶哑得像村头的乌鸦叫。肖密清了清嗓,试图多攒些底气,头却垂得更低了。 “阿爸。”清晰的两个字。 是认错的态度,却讲不清楚错在何处。陈腐的伦理纲常化成飘飘荡荡的牢,困住了尚且年轻的人,即使它扇个风就能吹散。看不清是雀还是村口的大喇叭,又或是刚脱壳的蝉,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地念着,声音很轻,但压得他喘不过气。 肖密好像听见父亲叹气。他一时急得不行,半蹲着抬头去寻父亲的目光,然后撞入一片浑浊的温柔。那是他的父亲,是慈爱的、勤劳的大地,包容着甚至不需谅解。 “好孩子。” 向上抬的手臂在半路拐了个弯,拍在了肖密的肩膀。肖密整个人一颤,枯枝便抽芽开始了新生,径直向上生长。他看向父亲的眼睛里映出夕阳的火光。 “没关系的,小咪,只要你自食其力。” 父亲这样说。 肖密晚上就回了县城。 县城边缘有一片破败的城墙,像一座匿于黄土的坟墓。政府在旁边新建了许多仿古的房屋,泼上一捧捧泥,改建成历史文化景区。通往城区的路还没有修好,车一经过便会卷起漫天的尘土,只隐隐约约透出天上的光。 那是鲜有人光顾的地方。商贩们靠着补助过活,又不愿放弃添钱换得的屋子,每日招待的客人只有隔壁店主。于是人们三三五五聚在一起,喝酒打牌,或是跑去城墙根,用树枝沾着混了尿液的土,写上几句错字的辱骂。 城墙上贴了四个大字,“禁止便溺”,这是肖密写的。他和程远之经过这里的时候,被浓郁的腥臊味震撼,不禁重新审视这片野狗的公厕。贴上标语后没走过多远,肖密便隐隐约约听见后面传来的谈话声。 “这写的什么狗东西?” “禁止诺。你扫盲班有没有好好学啊?这都不认识。” “那后面俩呢?我咋瞅着是四个字?” “哎……你!估计是写的不让拉屎吧?” “哈哈哈哈哈哈狗馋了是吧?” “……” 或许真的是贴给野狗看的。 肖密住在程远之家,每月付给他五百的房租。程远之明白肖密那点儿说不出口的自尊,于是并没有推拒,而是把收款的银行卡直接塞进了肖密手里。 “这是你的男朋友证。”程远之给银行卡套了个大红的壳,前后印着两个金灿灿的“喜”字。仔细一看,似乎是从哪张双喜的贺辞上剪下来的,一折一贴,刚好前半个后半个。 肖密稀里糊涂收了,珍藏在枕头下。他好像看不出拙劣的粘贴,真当它是个不值钱的小卡片,不提也不动。 到家的时候,程远之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。天已经快黑透,肖密搬着自行车爬上了四楼,满头大汗。他把车停在家门口,用锁链缠上后轮和楼梯扶手,然后静站在门前。 肖密说不清楚。他好像带着点雀跃和急躁,一时间十几年读来的素质都飞到八百里外,恨不得破门而入,宣告某件事的胜利。那是父亲的许可。但又有点——怎么说呢,类似于近乡情怯的味道在。肖密不太敢推开这扇门。他只在门口,一遍一遍描摹进门后男朋友的迎接、祝贺,幻想着甜蜜的亲吻,然后滚到床上。 门是双层防盗门,外层是防蚊纱窗,里门大敞着。肖密偷偷向里看,偷偷朝里听,程远之好像调了一个又一个台,电视里讲话的男女换了一个又一个。 他很烦躁吗?他也在期待吗? 肖密只一皱眉,然后推开了家门。 “欢迎回家——” “男朋友。” 是的,是男朋友,而不是什么被包养的小白脸,不是什么金丝雀,更不是什么卖屁股的。是程远之追了大半年才追到手的、“持证上岗”的男朋友。 肖密至今仍不知道程远之为什么喜欢自己。 他是被父亲托关系塞进工厂的,和几年前就工作的同龄人一起。他们从小一起在土地里长大,是边干活边玩泥巴的傻小孩。 村里的学校是不知什么年代留下来的老房子改的,政府批的钱,外面很好看。在职的有三个老师,两个管小学,一个管初中,剩下一些是来支教的大学生。 肖密是村里最省心的那一家。每次大学生一来,能多匀出几个老师,他们就要开始走访。 这片土地还算肥沃,金灿灿的麦田收割了一茬又一茬,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。然而新的一代还未来得及继承旧业,就被时代的浪潮冲击四散,远远地跑去了工厂,做些并不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东西。 “学习?”老人看着面前的女大学生,语气中隐含怒意,“怎么,你们城里人知识分子就看不上我们种地的?读了书就高人一等?” “说什么更好的未来。这是我家的地,我太爷爷就靠它吃饭,我爷爷也靠它吃饭,我爸也靠它吃饭,现在它也养活了我跟我儿。” “怎么,吃两口饭就要摔碗吗?这就是读书?” 老师们对这些现状毫无办法。沟通仿佛天然设立了屏障,他们这些所谓的“知识分子”和这群农民之间隔着可悲的壁垒。他们无法讲清楚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更替,只能搬出法律来与之抗衡。 肖密也想过。他自觉是天生的庄稼人,书本上的知识对他来说艰涩又难懂。他曾坐在桌前,从窗户向外望着父亲劳作的背影。每到秋收,父亲的小草帽就隐在一片金黄,像只疲惫的鸟,很久才舍得跳上一下,拍打两次翅膀。 但那是父亲的愿望。肖密记得父亲的话,他说他不差这三五年的帮忙,书却差这几年的积累。没有什么是无用功,他也不求肖密能取得多好的成绩,只有一点,就是必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