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后妈文里的短命亲妈 第35节 (第2/2页)
用它这个纱和丝线。”冯妙指着那一小片刺绣说,“你看它这个丝线,虽然都褪色了,可也能看出它原本的颜色十分丰富淡雅,可不是我们随便能买到的丝线。” “纱和线的问题,应该比刺绣本身好解决。”徐长远有些急切了,忙笑道,“听你这么一说,我更得请你亲自去一趟了。冯妙同志,故宫修复是国家的大事情,历史文化的大事情,你可不能推脱。” 冯妙心说,您这高帽给我戴的。 她略一沉吟,便笑道:“这么着吧,你二位多坐一会儿,我就先试试它这个针法。” 冯妙起身去翻柜子,很快拿着一块白色的确良布料和几穗丝线回来,拿了个盘口大的竹绣绷把布料绷上。 她拿笔在布料上随手勾勒几笔,也只大概画出个形状,便熟练地穿上丝线,当着徐长远和王建国的面,开始刺绣。起初下针很慢,斟酌沉吟,时不时拿起那片原物看看。 “这个我能不能拆?”冯妙略带遗憾看一眼原物,又似乎自言自语道,“要是让我拆一拆,我就知道它这个运针的方法了。” “要拆的话……”徐长远稍一迟疑,却又听见冯妙道:“算了吧,两三百年的东西,线都糟朽了,拆也拆不起来。” 她绣了几针,拿起原物看看,沉吟片刻又把自己绣的拆了几针,重新开始运针。 然后就开始快了,不急不躁地运针排针。徐长远坐在一旁,眼睛专注盯着她手里的针,目光期待。王建国却渐渐坐得有些无聊,两个孩子跑进来,偎在mama身边看了会儿,倒也不捣乱,王建国就逗着他们玩。 “你叫什么呀?” “方靖。” “方静?这名字怎么有点像女孩子呀。”王建国笑。 “不是,不是女孩子的,我是平平安安的那个靖。” “哦,这名字好。”难得王建国还听懂了,再问二子,“那你叫什么?” “我叫方迅。” “方迅?”被大子的回答影响,王建国故意问,“哪个迅?” “就是……”二子为难地拧着小眉头想了想,“就是……快一点的那个迅。” 王建国不禁莞尔,再看看这小孩慢吞吞的样子便更忍不住笑问:“你认字吗,谁教你的?” 二子摇头,他不认字:“mama说的。” “真聪明的小孩,你们爸妈一看就有文化,把你们教的真好。”王建国闲聊再问,“你爸呢,啥时候回来?” “爸爸……”二子想了想,摇摇小脑袋,“我们不要他了。” 王建国不禁一愣,徐长远也看过来。 “他回城去了,现在不在家。”冯妙道。一来她不想跟两个陌生人谈离婚的事,再说,两人毕竟还没离开,还没办手续呢。 大子说:“mama,我们想吃茅芽儿了,去摘行不行?” 他们家住村前,出门不远路边就好多茅草,一到这时节,小孩子们就三五成群蹲在地上拔毛芽吃。冯妙对此倒不担心,点点头:“去吧,别走远了。” 俩小孩一出去,王建国就只能枯坐,学着徐长远的样子看着冯妙手里的绣花绷子,冯妙手里的绣线看起来比头发丝还细很多,一针一线下去,似乎图案压根都没有变化。 她不急不躁,大半个小时后,绣绷上便逐渐呈现出那一小片原件上的花纹,实则也就指甲盖大小的一角花纹。 因为原物太小,其实也看不出什么来。图案一致,颜色倒是比原物淡雅丰富。 “这个原本是什么花呀?”王建国问。 “应该是缠枝莲纹吧。”冯妙看看徐长远。 徐长远点头:“就是缠枝莲纹。” 太阳西斜,冯妙藏好最后一针的线头,把绣绷递给徐长远。 低矮的茅草屋里光线渐暗,徐长远拿着绣绷和那一小片原物,三步并做两步出了门。他站在院子里,把两片绣花图案放在一起,凑到眼前左看右看,仔细分辨那精致的刺绣纹理。 “看起来一模一样,一模一样。”徐长远越发激动起来,摘下眼镜擦了擦,举着绣绷迎着阳光端详,“我觉得就是这个。我盯着它这么多天了,这次终于看到希望了。” “应该差不多,我也是琢磨了这半天。”冯妙笑,正色道,“眼下也只能做成这样了,我这个绣线不对,底布也不对,原物上用的这个绣线,还要细很多。” “邹教授说得没错,手艺在民间,民间有传承。”徐长远高兴地说,“冯妙同志,这个问题能解决就太好了,双面绣的问题卡在这儿,我们整个修复组就停滞不前,整个修复方案就定不下来。” “还不光是修复故宫的问题,这种技艺本身就是古代文化的瑰宝,我们都认为它失传了,如果现在能恢复出来,让这种刺绣技艺重新焕发光彩,想想都让人激动。冯妙同志,如果能恢复出来,你可真是做了大贡献了。” 冯妙道:“你过奖了,我也就会个针线活儿,我尽力。双面绣耗费工夫,既然是用在宫室窗户上,我觉得就不大可能是同一个人绣的,刺绣毕竟是个手工活,不同的绣娘绣出来可能会有细微差别。不过针法肯定是一样的。” 徐长远点头:“我得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庄老,回头我就去打电话。冯妙同志,你看还有什么困难,咱们什么时候动身去帝京?” 第37章到帝京了 冯妙:“也不是非得去帝京,只要有物料和图案,我其实也可以在家里完成啊。” “冯妙同志,这不现实。”徐长远立刻笑道,“你把这个事情想象的太简单了。图案、物料是一方面,实际工作要复杂的多,工作量很大,就比如它颜色陈旧褪色了,实际颜色也需要相关专家和你一点点确定,不是你想象的那样,你在家里绣出来就行了。” 冯妙为难了一下:“那,大概需要多长时间。” “要指望你一个人,那可就难说了。”徐长远道,“我们原计划是成立一个工作小组,召集一批技术好的绣工。现在只有你一个人会,如果你能教会几个徒弟,工作小组一起干……”他沉吟一下,“估计,至少也得一年。不然怕保证不了质量。” 冯妙:“……” “这么费事?”王建国惊讶。 “这算什么呀,这还是比较乐观的预计。”徐长远正色道,“王建国同志,你是没见过,俗话说比绣花还慢,我们请的苏绣老师傅说过,他们最细的绣线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,一件一尺见方的绣品,可能就要绣上几个月。” 王建国张张嘴,咋舌。 徐长远停了停,一笑:“冯妙同志,这个事情非常重要,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人。国家需要你。” 这就不好再推脱了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