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【第十二章】 (第2/3页)
。 张良的马车在几里开外的长亭停下,这长亭原本是旅人送别的所在,如今只剩下一处破落的根基。 他掀起了车帘,看见车外候了一位银发剑客。 “好久不见了,卫庄兄。”张良下车施了礼,他当然注意到了对方穿着的变化,但卫庄的变化不止如此,张良想,可开口询问于他们二人而言,已像是某种越界。 当年他与卫庄因为韩非而相识,他是以随带着叫一声“兄”,而今没了中间人的这层纽带,两人间的关系说不上生疏,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了。 如非万不得已,张良没有试险的打算。 “你也是,”卫庄脸上的神色淡淡的,“别来无恙。” 张良疑心卫庄是笑了一下,可那笑容转瞬即逝,他拿不准究竟是不是自己的错觉。 此地离暗桩还需绕过一座山峰,张良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卫庄的神色,为什么不直接在暗桩见面,是有什么需要避开的人? 张良那时收到信,直觉信里的“故人”是韩非,可来路上仔细思量,又觉得这未免太过离奇,便迫使自己先不细想。 干脆换了个话头:“月初有坠星落至东郡的事,想来卫庄兄也听说了?” 卫庄点头:“那石头上据称还刻了字,草莽间越传越是离奇,我派了赤练前去调查,除了帝国,农家那群老鼠似乎也颇为上心。” “东郡本就是农家几处大堂口的所在,”张良道,“他们出手倒也合理。” 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?”卫庄嗤了一声,“当年那群人什么所谓的堂口,经历了秦军的扫荡后,也不过苟延残喘至今罢了。” 张良:“所以那石头上刻的是?” “不过是亡国一类的晦气话,没什么稀罕的,”卫庄漫不经心地说,“不过昨夜我收到了传回的消息,倒是有件有趣的事——” 张良笑了:“愿闻其详。” “秦兵驻扎的军营里忽起了一场大火,连着直烧了半座山,混乱中的人们回过神来,发现那石头上的字迹居然变了,”卫庄说,“子房说这件事是不是很有意思?” 张良感慨:“能神不知鬼不觉地修改坠石上的字迹,那可还真是……” 卫庄的眉梢一动:“我倒不知纵火烧山何时成了‘神鬼莫觉’。” 张良知他的脾性,转而问:“卫庄兄找到我,想来不是为了与良探讨这石头上的刻字吧?” “有一件事,”卫庄抬起眼,缓缓地说,“我想拜托子房。” 张良猝不及防对上他那双浅灰的眼睛,只觉那里头竟好像是有什么一闪而过,心头不由得一跳,张良有种不好的预感,只暂压下来问:“不知是什么事?良定尽力而为。” “韩非回来了。”卫庄道,话出口时比他预计的还要镇定。 张良沉默了片刻,神色却没怎么变,叹了口气:“原来如此。” 卫庄:“你没什么想问的?” “我只是有些意外,”张良的话这么说,卫庄却不见眼前人哪里有“意外”的样子,张良的目光一转,看见卫庄腰间剑柄泛起幽幽的光:“所以这件事也和韩兄有关?” “他一直想去小圣贤庄,那时……却没能如愿,”卫庄终于将他那套在心头盘桓已久的说辞拿出来,“我听闻荀卿近来也定居桑海,便劳烦子房转告。” “卫庄兄这么说,我倒有些糊涂了,”张良问,“小圣贤庄,韩兄如若得空,自然随时可以造访。至于荀子在桑海的事,卫庄兄到时提一句便是,何需我代为转达?” 卫庄突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说:“我也该走了。” 张良愣了一下:“去哪?” “我与公输家还有些事务需要处理,”卫庄说,“过两日,会起身前往东郡。” 张良从他的话里觉察出一丝不一般的意味,迟疑道:“那韩兄呢?” “我刚刚说了,”卫庄注视着张良,“劳烦子房转告——小圣贤庄有请。” 【12.2】 韩非是被斜照进屋内的天光弄醒的。 他睁眼时就知迟了,转头一看,枕畔果然空无一人。卫庄素有晨间练剑的习惯,他近来睡得安稳,这几日清晨都没察觉枕边人的动静。 韩非醒了醒神,昨晚他与卫庄折腾了半宿,到最后沐浴清理时,几乎已是半梦半醒,全凭卫庄摆弄。 想起这个,韩非又略微有些不好意思,摇摇头起身换了衣服。外头天色正好,墙边几株海棠开得正艳,他透过窗棂望了那娇妍的花儿片刻,恰听院外有人叩门。 小厮麻利地跑去应门,韩非出了厢室,若是卫庄,不见得会敲门,这是有来客? 就听一阵“嘎吱”的声响,大门拉开,随卫庄一道入门的还有一个熟悉的身影。 韩非在廊中出神看了来人片刻,直到张良朝他一礼:“韩兄。” “我道是哪位稀客,”韩非眉梢舒展,露出一个微笑,“原是子房。” 张良抬起头来,两人四目相对,一时间却又相顾无言。 韩非看着张良,只觉对方与他记忆中的少年模样大不相同。倘若仔细打量,其实张良的五官倒也没怎么改变,可眉眼间依稀透出的那股青涩却不见了,整个人修长俊朗之余,显得越发沉稳。 韩非心中忽然一阵唏嘘:若说那时他见卫庄,只感于故人重逢,如今遇到子房,却总算是知悉了他究竟离开了多久—— 岁月不留人。 张良笑道:“我那时收到卫庄兄的来信,一时间还恍若梦中。” “哦,”卫庄也笑了,“子房现在可醒了?” “眼见为实。”张良说,“卫庄兄所言不虚。” 韩非直觉这两人话里有话,不过他离开了这么多年,这也寻常:“我听说,子房近来已成了小圣贤庄的三当家?” “托韩兄的福,”张良道,“自六国灭后,小圣贤庄也一度遭逢中创,良不过是赶了巧。” 1 韩非知他只是自谦,随口开了个玩笑:“桑海城离这儿少说也得三五日车程,子房远道而来,着实辛苦了。我当年一度也想赴小圣贤庄求学,却久久未成,按子房这么说,原来是不巧了。” 张良的余光扫过一边的卫庄,想起两人方才在长亭的那番对话: 那时他听到卫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